
呂秀春 —— 出生於34年1月23日
呂秀春阿嬤出生於現在的華陶窯附近,那時剛好是台灣光復的年代。 阿嬤小時候家裡是在種田的,有七個兄弟姊妹,在那個重男輕女又窮困的年代,阿嬤沒有機會讀到書,當阿媽8歲的時候,幫完田裡的事後,回到家還要繼續幫著母親做草蓆、帽子,努力賺錢讓大哥、弟弟們念書,阿媽笑著說:「他們都念到大學喔!」問阿媽會不會埋怨,阿媽還是靦腆的笑著:「不會啦!媽媽很辛苦的,有七個孩子要養。」阿媽的好手藝也是在那時候練出來的,在那個年代,很多事情是一種渴望,渴望不到的時候,失望也會化為付出,日子就是這樣苦過來的。
阿嬤偷偷跟我們說一件她的笑話事,她說會嫁來苑裡,是因為在她夫家的附近有一間電影院,阿媽以前很喜歡看日本文藝電影,心想如果嫁過來就有許多機會看電影了。 但是嫁過來以後,家裡的工作非常多,因為要一直工作根本就沒有機會去看電影,阿嬤現在是把它當成一件往事記在心裡。那時候,夫家是在賣米的,婆婆識老闆娘,做人家媳婦的阿嬤每天從早忙到晚的跟著家裡做購米、輾米、騎腳踏車送米等工作。但阿嬤講著這些事的時候,我們已經看不到她的苦了,只看到一種經過歷練的歲月美。
在我們訪問阿嬤的時候,阿嬤正在編織瓶子造型的藺草作品,我們發現編織瓶子用的藺草,比做提袋的藺草還要細,阿嬤跟我們解釋,因為瓶子要編的細才有質感,所以需要用較細的草來做。而這些細的草,並不是去新買來的,而是在編袋子的時候,所留下來的餘草,如果把它們丟了,那就是垃圾了,很可惜。為了不浪費,阿媽珍惜的將它們仔細的整理,回收後,透過編織變成了一件一件細緻的工藝品。
阿嬤每做一樣作品,像是坐墊或瓶子,都要花上三天多的時間,看阿媽坐在自己佈置的工作檯上,被暖黃的燈給照著,透過老花眼鏡凝視著她的作品,一雙滄桑的手,熟練的來回拉起,穿入….。我們問阿嬤說手會不會痛,阿嬤說一開始當然會,但是久了之後就習慣了,也就不痛了。 看著阿嬤微笑的跟我們說著的同時,深深的覺得,台灣的藝術家,不只是那些在國外念書擁有高學歷的人,還有這群正在為傳統藝術延續做努力的阿嬤們,她們是草根藝術家,存在於傳統與現在之間。
——
專題企劃:趙樹人
採訪撰文:王育姿、吳育文、池婉姍
錄影記錄:施純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