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
Jan

/31

台灣苑裡阿嬤的故事 VOL.10 —— 陳曾鳳蛾

陳曾鳳蛾 —— 出生於民國27年5月17日

阿嬤的娘家是在通宵鎮的內湖,是刻苦勤儉的客家人,阿嬤從七、八歲開始編織藺草,阿嬤笑的很開心的跟我們說:一開始編織藺草的時候,都要先潑水讓藺草變濕一點,比較好編,可別小看這個動作,水的多寡可是會影響之後藺草作品的好壞,小時候阿嬤剛學,水潑的到處都是,還被媽媽責罰,可見每個大師都有菜鳥的時期。不過阿嬤很厲害,過了一陣子,阿嬤已經編的很純熟了,那時候大人編一個帽子可以賣一塊又一角,還是小朋友的阿嬤,賣出去的價錢只比大人少一角,可見阿嬤的手藝有多好。阿嬤說,在她小時候的,生活就是早上餵水牛,晚上做帽子,賺錢補貼家用。相較之下,這些阿嬤的回憶,對我們這些現代的孩子,是難以想像的情景了。

阿嬤16、17歲的時候一頂帽子可以賣75元左右,阿嬤的工很細,編織的藺草也是分解成非常細的草枝,密到每一寸由21根細草編成,阿嬤說就像頭髮一樣呢!問阿嬤現在還可不可以編那麼細?阿嬤爽朗的哈哈大笑:「難囉!老囉!」那時候做工的一天工錢是5元,比較之下,女人的手藝可是能養家活口的呢!

到了22歲阿嬤嫁來苑裡,夫家是種田的,這個階段也是持續的做藺草編織,阿嬤跟我們說起了一件趣事,不過當時卻是件辛苦事,就是我們在阿嬤家看到的泥磚牆老房子,在阿嬤出嫁前,她也在家做過,在田裡砌好的泥磚,要從田邊搬回家蓋房子,從田裡到家裡大概有一百多公尺的距離,每塊重達15斤的大泥磚,都是一塊塊往家裡搬,非常重,也非常辛苦。因為以前的人家,認為女兒要出嫁前,要多為家裡做些事,不然就沒有機會為家裡做事了。和現在的價值觀不同, 那個年代的觀念勞動是應該的,現在的新娘出嫁前在家裡的可都是大小姐呢。

直到50多歲,藺草編織榮景不在, 阿嬤就轉到到便當店去工作,隔了10多年,到了64歲阿嬤重新拾起了她熟悉的藺草編織,這是阿嬤的專長,也是阿嬤有苦有甜的回憶,阿嬤繼續編織,編織過去連結現在。

——

專題企劃:趙樹人
採訪撰文:王育姿、吳育文、池婉姍
錄影記錄:施純泰